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的《诗经》开启了人们对于诗歌之美的想象。
三千年后的舞台央视制作团队以声绘色塑诗词之形以音律美向经典致敬。
△ 从左至右依次为:廖昌永、撒贝宁、康震
诗与词是情怀和道义任寒来暑往句句动情;歌与赋是审美与情操奏琴瑟笙箫声声入耳。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追溯千年文明历史屠洪刚演绎《大风歌》用短短三句歌词唱出了千军万马的恢弘气势也唱响了刘邦作为一代君王的英雄气概。
△ 屠洪刚
《大风歌》
汉·刘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苏轼“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一天苏轼与友人走在沙湖道上突然遇到一阵风雨同行的人有的盲目奔跑有的四处躲雨个个显得狼狈万状。唯独苏轼依旧神态潇洒泰然自得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在雨中从容前行。
纵使遭遇人生重大攻击苏轼依然不改初心为国为民无论被贬谪到何等偏远的地方都能造福黎民。
险些每小我私家都市有24岁这个年事的你在做什么呢?可能还在高校念书也可能刚踏上事情岗位。抗战时期有这样一位24岁名堂年华的战士在作战一线写下了一万多行爱国诗篇。
谭咏麟以粤语版的《定风浪》致敬文化英雄苏东坡“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豪爽收获了鉴赏团评委的赞誉“柔情万种和磅礴大气兼得”。
△ 谭咏麟
《定风浪·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和诗咏以歌经典永流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我——你的大手大脚的儿子
相比往季第四季《经典咏流传》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更为深入和富厚除了借用音乐的、诗词的气力也强化了与历史物证、实地探访、舞美创意的联合既追溯经典缘起也试图陪同观众重返现场。
董宝石将《从军行》变为一首唱给边疆战士的说唱向安邦定国的戍边英雄致以高贵的敬意。